长盈精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发展工业智能系统
企业名片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盈精密”)是一家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精密电子零组件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制造企业。
2008年,长盈精密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2010年成功登录创业板,这一年,通讯终端用精密型电磁屏蔽件产量在国内排名第一。2014年,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手机外观金属中框设计风云突起,这对长盈精密来说是重大利好。公司抓住机壳金属化机会进行产品转型,进军CNC外观件行业和超精密连接器,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持续大幅增长。
近两年,企业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上,此外,长盈精密也试图通过开展自身的“机器换人”工作,布局介入智能装备集成及开发领域。
在长盈精密生产车间里,见不到人头攒动的工人生产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大小、形态各异的机械手与为数不多的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完成各项生产作业。从最初600多人的打磨车间,到通过引入60台打磨机器人,人工数量降到了60人。这也点燃了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的这把火。
打磨车间引入“抛光机器人” 600人变60人
在金属精密元件的制造过程中,打磨抛光工艺一直是十分依赖于手艺精度的技术活,即便是有着数年经验的抛光师傅,也难以保证生产的良品率,而且,由于合适的人才难寻,企业往往需要为此支付更多的用工成本。以一名熟练的抛光师傅为例,长盈精密每个月需要为其支付超过1万元的各类支出,用工成本远高于普工。
“过去这个打磨车间要容纳600多人,机器运作起来时,噪音大、粉尘大,因此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劳动力成本,还必须时刻警惕粉尘爆炸等不安全因素。”长盈精密总经理陈苗圃表示,除此之外,人工打磨还存在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人均产值低、能耗高、易燃易爆、品质一致性差等诸多劣势。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2014年开始,长盈精密持续投入1600万元引进60部机器人。如今走进抛光车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机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抛光师傅,仅留下少数品质检验人员在生产线末端负责成品检查。
“通过引入60台打磨机器人,人工数量降到了60人,我们的目标是把人数降到20人。”据陈苗圃介绍,较之手工打磨,机器人打磨平均不良率降低了20.7%,效率提升了2倍,机器人平均产能超过21000件/月。按照产值换算,企业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收回了抛光车间机器换人所投入的成本。
陈苗圃介绍,“无人工厂”自动化系统使用智能管控系统和机械手臂从事生产制造工作,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其建成后,会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可达到90%的水平。
从加工制造行业向 以工业4.0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型
这一个打磨车间的“机器换人”摸索让长盈精密尝到了甜头,他们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研发自动化应用。目前,长盈有一支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和系统集成在内部改造应用。长盈精密逐渐实现从“管理人”到“管理机器”的转变,曾经常困扰企业的“招工难”、90后新生代劳务工管理难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机器人打磨是长盈精密“无人车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长盈精密的CNC自动化系统以工业机器人为平台,实现一台机器人对多台CNC自动上下料,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对于精密电子零组件而言,“如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是量产的前提。”陈苗圃介绍,“不光是产品要做得出来,量产才是生产的关键。”他自豪地告诉记者,长盈精密生产的一种板对板小型连接器,同一批次生产的2千万件产品无一件退货,充分保障了交货的良品率。而这种以往只有日本才能制造出那么小的零组件,在长盈精密一年生产量达15亿件,成功地以国产替代了日本进口市场。目前长盈精密在CNC金属结构精密件的工艺,不论是良率还是产能,都已提升至行业领先地位。
近几年人工成本和人工供给发生了变化,陈苗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几年前找一个普通员工的成本约3-4万元,如今提高到8-9万元,而一支机械手臂10-20万元的成本价,可替代至少2名人力,这意味着只需2年便可回本。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已累计投入机械手臂600余台,节省劳动力2000余人,部分主要工艺实现了自动化。
据了解,由于订单不断稳步提升,长盈精密也在不断增资扩产。如何拓展产业空间建设企业总部,用地成为企业的最大困扰。此外,企业人才的住房供应、子女上学学位远远供不应求,也让企业直呼“不解渴”。
“虽然民营企业在‘机器换人’方面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正在向着‘无人工厂’的方向努力。”陈苗圃坦诚,“目前我们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距离真正的无人工厂智能制造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认为,真正要打造无人工厂,投入大、风险高,涉及到企业运营各个领域的变革,需要企业根据实际在软硬件各个环节进行研发创新,对此他建议民营企业应成立行业协会抱团发展,“不能单兵作战,而应该成为行业协会互通有无,实现集体攻关。”(作者:胡小娟)